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满清王朝,因其固守封闭的政策,过于自负自大,始终抱着“天朝上国、无所不有”的观念,最终错失了与世界发展接轨的机会。此种僵化的思想导致了我国的科技与西方世界渐行渐远,最终迈入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。
然而,若我们仔细研读清朝的历史,便会发现,在这个朝代的民间乃至皇族之中,近代科技的火种其实早已悄然萌芽。尤其在清朝的康熙皇帝身上,对于近代医学的积极探索,颇为引人注目,甚至可以说,着实让人惊讶。
皇帝染病
话说康熙三十二年某日,康熙皇帝突然感到异常不适,整个人面色苍白,步伐踉跄,连走路都显得颤颤巍巍。太监们见状,连忙传召御医为皇帝诊治。太医赶到后询问康熙的症状,康熙的表述让人有些困惑:“冷了,给我多加被子,开个火炉;热了,快把窗户打开,去冰库里拿点冰来……”一会冷,一会热,情况极为复杂,令御医一时间也摸不清头脑。
经过诊脉后,太医终于明白,康熙并非精神错乱,而是确实患了疟疾。疟疾这种由蚊虫传播的疾病,在当时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,尤其是面对这种“忽冷忽热”的病症,皇宫中的御医也束手无策。最终,他们只能给康熙煎药,希望通过中药来调理,依靠皇帝自身体内的免疫系统慢慢对抗疟原虫,祈求皇帝渡过难关。说白了,治疗就成了“靠天吃饭”,能否康复,完全取决于皇帝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住。
展开剩余83%幸运的是,经过几副中药的调理,康熙的病情有所缓解,虽然还未痊愈,但至少有了一些恢复的迹象。然而,好景不长,不久后他再次陷入了疟疾的发作,病情起伏不定,仍然是毫无办法。宫中的太医们只能继续用中药保守治疗,急切地希望皇帝能够熬过去。
“洋人”献药
就在这时,康熙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,远在宫外的朝臣们纷纷紧张起来,大家都担心着大清朝的未来会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。然而,就在此时,两个身着外衣、手持十字架的法国传教士,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京城,宣称自己拥有“神药”,能够为康熙治病。
其实,尽管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,但世界其他国家却早就盯上了这块尚未被开发的“黄金地”。早在康熙二十四年,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便派遣了传教士来清朝进行探查。在经过两年的跋涉后,这批传教士终于于康熙二十六年抵达中国。当他们刚踏上宁波的土地,就被当地官员金宏扣押。由于他们没有提供“护照”,金宏便打算将他们视作“盲流”遣送回国,甚至要把他们送回大海中。
然而,这一事件最终引起了京城的注意,钦天监的南怀礼——一位比利时人——出面做了担保,才使得这些传教士最终得以见到康熙。经过交谈,康熙对这几位外国人产生了兴趣,便为他们起了中文名字,其中有两位被安排在钦天监任职,协助南怀仁工作,其余三位则被允许四处传教。洪若翰和刘应正是其中两位,他们此行的目的,就是为康熙献上“神药”。
疟疾奇药
洪若翰和刘应来到宫中,将一包白色结晶粉末递给康熙,并声称这药能治好皇帝的疟疾。然而,眼前的太医和众多大臣们都显得非常谨慎,不敢贸然让康熙服下这种不明药物。毕竟,这两位“洋鬼子”的药物效果尚不明确,万一是毒药,如何应对?于是,洪若翰和刘应便提议进行“实验证明”,让几名小太监先服用这药。
当太监服药后,数小时过去,并未出现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,众人才放下心来。于是,皇帝便按照洪若翰的指示,服用了这种药物。结果,第二天,康熙便感到病情明显好转,逐渐恢复了体力。继续服药两日后,康熙的疟疾终于得以痊愈。
康熙大喜过望,立即召见了洪若翰和刘应,询问药物的具体成分。洪若翰恭敬地答道:“陛下,这药名叫金鸡纳霜,亦称奎宁,是用金鸡纳树的树皮提炼出来的,可以有效抑制疟原虫的繁殖。”康熙听后深感兴趣,便立即赏赐洪若翰一处宅院,让他在北京传播天主教。时至今日,这处院落已成为天主教在北京的圣地——天主北堂。
西药的持续影响
从此,康熙对西方的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尤其是金鸡纳霜,他认为西药能有效治病,甚至救了自己一命。此后,康熙多次召见传教士,询问更多关于西方医学的知识,渐渐地,西方的医学理论开始在他心中扎根。
在康熙四十五年,他听说南美洲有一种名为“戳克拉”的药物,能够提神醒脑,于是指示与传教士有往来的官员赫世亨,向传教士铎罗索要“戳克拉”。铎罗将这种药物带给康熙,并为其详细写下了使用方法。赫世亨亲自为康熙泡了一杯戳克拉,然而康熙喝后一脸不悦,原来,这“戳克拉”便是巧克力的前身,然而当时的巧克力并不像今天的固体块状,而是通过可可豆研磨成粉,与热水混合饮用。
康熙对于这种“药物”的效用并不感冒,他更关心的是赫世亨是否会全盘照办,毕竟,之前他已经怀疑过赫世亨对西方传教士的依赖。最终,赫世亨按照康熙的指示,提交了一份详尽的奏折,解释了戳克拉的功能和食用方法,并在其中指出,戳克拉并非药物,而是西方人饮用的提神饮品。
尽管康熙并没有过多关注戳克拉的功效,但此举无疑显示了他对西方文化和药物的兴趣与开放态度。
西方药物的认可
康熙五十一年,江宁织造曹寅因疟疾病重,康熙听闻后,立刻指示御医赐予金鸡纳霜,并亲自写信,确保药物尽快送到曹寅手中。遗憾的是,药物虽然在途中急速传送,但曹寅仍未能挺过病魔,最终去世。康熙对此感到非常痛心,并为曹寅的家人安排了接任事宜。
通过这一系列事件,可以看出,清朝的统治者们并非完全对西方科技视若无睹,尽管他们拒绝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,但更多的是考虑到生产力变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。毕竟,生产力的改变直接影响到社会阶级和人民的生活,清朝的统治者显然不愿因西方科技的引入而引发潜在的危机。
总之,清朝的落后并非单纯的被动,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——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,避免社会动荡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民信配资-专业配资公司-配资买卖股票-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