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发烧友网报道(文/黄山明)美国第三大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破产了,在向市场公开的破产文件中,这家公司负债超过3亿美元,员工仅剩下85人。而在今年年初,Powin员工一度超过500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份破产文件中,Powin的前三大无担保债权方分别为韩国ACE公司、中国的青岛中集普威以及宁德时代。
但就在Powin宣布破产前不久,才刚刚高调发布了新一代的储能产品Pod Max,并表示要用这款产品来对抗中国厂商,并且在2024年,Powin才刚刚从KKR集团那里获得了2亿美元的贷款,如今突然猝死,令人不禁好奇,这家储能企业到底经历了什么。
转型储能走向巅峰,搭上中国储能企业发展快船1989年,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,一家做消费品的公司Powin悄然成立,一开始这家公司只是提供一些家具产品,并且有幸打入了沃尔玛等零售商。如果没有意外的话,Powin有希望成长为一家家具业巨头,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,让Powin传统业务大幅萎缩,只能转型求生。
2010年,Powin收购了一批电池系统的专利,并成立了储能部门,但最开始,这个部门只是公司的一个尝试,业务依然集中在消费品的零售上。到了2011年,才开始研发大规模储能。
幸运的是,到了2013-2014年,Powin获得了光伏企业尚德的所有方——顺风国际清洁能源有限公司(SFCE)的投资。SFCE算是Powin的第一批战略股东,彼时Powin正在努力开发BMS,而利用了SFCE的资金,Powin最终达到了可以满足公用事业项目交付的标准。
借助2015年加州臭名昭著的Aliso Canyon天然气泄漏事件,为了帮助南加州公用事业公司——爱迪生公司满足产能需求,Powin正式退出零售业务,全力进军储能业务。
到了2016年,随着诸多政策扶持,美国储能市场进入到了大爆发阶段,同比2015年增长超过200%,而这一年也被称为美国储能元年。也正在这时,Powin推出了自研的 BP-OS(Battery Pack Operating System)系统,该系统集成了与电网调度系统的通信协议,并支持接入不同厂商、不同规格的电池,打破了传统BMS 与特定电池绑定的局限,更奠定了Powin在储能市场中的地位。
到了2019年,Powin与宁德时代签订了一份 1.85GW 主供货协议,同年与协鑫集成签署合作协议,双方成立合资公司G - Powin Energy Solution,在亚太地区发展储能业务。
2021年,亿纬储能开始与Powin Energy开展储能业务,并预计在2025年前,亿纬储能将为Powin Energy提供超过5GWh的储能产品。而之所以选择中国电芯产品,据Powin方面透露,其更重视磷酸铁锂材料体系下的储能电池安全性能,且是少数从一开始就坚守磷酸铁锂路线的美国储能集成商。因此,相较于其他的美国集成商,Powin与中国电池企业接触的更早。
2023年,瑞浦兰钧与Powin签订了问顶电池供货协议。同年,海辰储能也与Powin达成正式框架采购合作协议,协议内容显示,海辰储能将首批交付1.5GWh先进储能电池产品,并推动未来3.5GWh储能电池规模采购计划。同时,亿纬锂能也与Powin达到了电池产品的采购协议,双方同意亿纬动力根据约定向Powin Energy生产和交付10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。甚至,还与中集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深化储能业务合作。
可以说,转型后的Powin正在一步步的踩上历史红利,甚至搭上了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的快船,并且一举登上了美国前三的储能系统企业。谁能想到,这样的庞然大物,就在两年后,即将轰然倒塌。
登顶之后到突然“猝死”其实早在2020年的疫情发生时,对全球的供应链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,Powin作为集成商更是受损严重。此前Powin不断与中国企业达成合作,一方面在于Powin看中中国的供应链实力,另一方面也在于Powin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。
由于美国本土供应链的不完善,导致美国的储能集成商只能高度依赖进口零部件。在这种情况下,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供应链造成干扰,更别提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税问题。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,尤其是美国对全球施加高额关税后,直接击穿了Powin的成本线。
以同样为美国储能企业的Fluence为例,即便是加上了AI软件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,该企业的毛利润也在10%以下,而当美国此前针对中国一下将关税加至最高的145%后,企业不仅无利可图,甚至还将大幅亏损。
具体而言,Powin进口电芯成本从97美元/kWh暴涨至238美元/kWh,远超美国市场售价的210-230美元/kWh。同时美国推出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要求2025年后储能项目需100%使用本土部件才可获得30%税收抵免,彻底切断Powin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生存逻辑。
而在技术上,Powin所推出的Centipede型号电池在纽约与爱达荷发生多起严重火灾,事故直指产品防水设计缺陷。这些本该用200万美元就能改善的技术问题,最终为该企业带来了3.7亿美元的损失。
这也导致在破产时,Powin欠下了供应商巨额贷款,前三大债权人分别为韩国ACE(1亿美元)、青岛中集普威(4900万美元)、宁德时代(4400万美元),其他中国企业债权人还包括福建时代星云(425万美元)、青岛中集集装箱(327万美元)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Powin近年与亿纬储能、海辰储能、瑞浦兰钧、远景动力等签署大量电芯采购意向协议,但这些企业未出现在债权人名单中,或许反映了这些合作尚未进入到交付阶段。
为了解决债务问题,在2024年,KKR集团紧急向Powin注资了2亿美元的信用贷款。但有意思的是,在Powin的破产文件中,这笔巨额贷款有1.4亿美元被用于股东分红,这种操作下,让中国供应商的欠款清偿顺位低于华尔街资本。
巧合的是,在Powin申请破产前,将软件知识产权转移至了开曼群岛,而这部分的估值恰巧就是1.4亿美元。
更有趣的是在2025年的5月份,距离破产前一个月,Powin高调发布了一款能量密度提升25%的6.26MWh的Pod Max储能系统,并宣称这款产品是“对抗中国厂商的利器”。但有美国本土分析师在拆解后发现,该系统的核心部件中,来自中国制造的产品达到82%,而所谓可以对抗中国厂商的产品,不过是由中国的产品来组装的罢了。
写在最后Powin在转型储能赛道之后,依托全球新能源发展红利,加上搭上了中国储能企业的快车,一举做到了美国本土储能行业前三的位置。但发展多年,不仅供应链全靠海外供应,同时在技术上的发展也停滞不前,最终,只能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,沦为时代的牺牲品。
显然,对于中国储能企业而言,Powin的破产显然是有警示作用的。没有产业链基础的发展,就像无根浮萍,而没有技术根基的政策红利,也不过是抚慰创新者的悲鸣。
民信配资-专业配资公司-配资买卖股票-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